当今中国的应试教育是怎么悄无声息的摧残每一个学生的
每一个学生都在被应试教育所摧残,只要他接受了应试思维的洗礼。
这是应试思维的基本概念,他们喜欢抛给你一个问题,并且设定标准答案让你回答,例如,是什么导致了全球变暖?A. 大气污染 B. 工业排放 C. 人口密度 D. 二氧化碳,这四个答案都对,但因为 D 更接近教材,所以选 D,这种追求确定性的思维,就是在这样的体系下培养的,但这只是刚刚开始。这样的思维模型会在管理形式上进一步强化,所有男生剃寸头,不是因为干净利索,而是因为寸头彰显了学生该有的样子,这是对学生形象的定义。
统一的发型,统一的着装,统一的背后是管理,管理的目的是服从,在绝对的服从面前,学校不允许存在一点不一样的声音,学生的创造性被抹杀,取而代之的是服从性,对个性的打压,导致学生们习惯于被安排,他们不清楚自己想干什么,却异常清楚自己不能干什么。于是这样的应试思维惯性,直接影响到了人生的规划上,毕业之后,习惯于追求确定性的学生们,无法面对充满不确定性的人生,伴随着产生出的焦虑迷茫,学生们惯性的拿起笔开始选择考研。
但你以为这样就结束了吗,不是的,学校所规范这种模式的手段非常简单,只需要轻松刻画两个概念到学生的脑子里,一个叫做高考大于一切;一个叫做你看看别人都来感受。第一个概念可以无限放大高考在学生心中的价值排序,这得以让学生的价值评判变得单一化,并且更好地引发竞争,竞争便可以提高升学率;第二个概念可以让不听话的个体受到无限打压,人天生就会害怕和周围的人不同,哪怕有些想法并不是不对,但因为怕,所以也会融入到集体的行为模式中。
但这还没完,在规则与体系制定之后,引发的必定是惨痛的竞争,竞争最大的获利者必定是规则的制定者,因为提高整体效率最好的方式就是绩效考核,学校的升学率必然会不断提高,但整个社会的资源分配有限,前十名考 600 分是 985 和前十名考 400 分是 985,两者没有任何区别,内卷就是这么形成的,文凭也是如此贬值的。竞争会激烈到每个高中生早上五点半起床,晚上十二点睡觉,吃饭路上小跑,吃饭排队背书变成常态化,学生投入的时间以及家长由焦虑所转化的补课费成了最大的牺牲,然而最可怕的不是投入的沉没成本,而是我们对此深信不疑。
在我们学的解题背诗的时候,ChatGPT、Sora 都在悄悄出现,这个时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强大工具,这意味着重复性的工作早晚被替代,创造性的想法都可以借着工具落地。重复性和创造性,前者我们从小就在不断执行,后者我们从小就在不断抹杀。当我们费了好大劲背会了作文结构时, AI 写的已经比你好了,我们从未思考过学的是否有用,却沉溺在他者设定的分数与排名中无法自拔,成为推进这场无效内卷的一员。
当下的我们,一方面学历在不断贬值,一方面竞争在不断激增,这些现象赤裸裸的摆在我们面前,似乎我们早就习惯了,我也知道人口基数的原因不可避免,但愿我们可以在这样的麻木下,勇敢地说出一句:从来如此,便对吗?